推荐原文: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来源出处: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2016年11月30日)。
学习笔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威海考察甲午海战故地刘公岛时曾语重心长地说:“我国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丰富历史画卷。党员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精神营养”。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党员干部要多读书、读好书、善读史,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从史书中感悟治国之道并吸取教训。“欲知大道,必先知史”。不朽文史名著《资治通鉴》原名《通志》,书名之意在于“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借鉴。历史浩瀚,青史寥寥数语凝练了无数人的一生。和史书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可以设身处地与他们的快乐、悲伤、犹豫、恐惧、幸福、痛苦所感同身受,他们的远大理想和拳拳爱国之心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智慧的启迪,“治大国如烹小鲜”“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串串的典故也是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学习力永远是最稀缺的核心竞争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发表演讲时所指出的,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从英烈故事中凝练品格树浩然气节。“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二十四史并不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你能在史书中看到那些为国为民不懈奋斗以至于不惜以身殉道之人,抑或是视名利金钱如粪土甘老林泉之人的道义之所在。我们在史书中见证了无数的民族丰碑,诸葛武侯、岳武穆、于少保……他们的“道”,他们的“忠”,他们的“节”,他们的能力,他们的雄心壮志,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手将天补。他们用波澜壮阔的一生,在浩如繁星的民族文化底蕴中,迸发出振聋发聩的那句“虽千万人吾往矣”!
读史使人明智,从学习中不断坚定“四个自信”。“我是谁,从哪来,到哪去”这是哲学的终极问题。学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更全面地了解“我是谁”,更好地解决“从哪来”的问题,更利于我们明确“到哪去”的问题。我们要细读近现代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建设史,鸦片战争、甲午海战等一系列的战败割地赔款,日本侵华九州沉沦,洋务派、维新派、改革派、守旧派、投降派、抵抗派、革命派……前赴后继让人感到了深刻的绝望,直到中国共产党的出现。只有读史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才能深刻把握“四个自信”的历史渊源和内涵。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生逢和平繁荣的盛世,更要居安思危、砥砺前行。党员干部要善读史,感悟历史的鲜活、生动与具体。深切感受“头可断、血可流”的坚定信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天地正气、“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价值追求、“党让去哪就去哪,打起背包就出发”的忠诚担当。学习历史,有助于增强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由理论清醒不断走向行动自觉。在熟读历史中获得继往开来的强大动力,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